- 設定:新版gnome-panel要設定的話,是不能直接在上頭按右鍵叫出選單的。必須按住鍵盤的Windows鍵+Alt,再按右鍵
- 如果在增加與設定gnome-applet時,發生問題,可以用:
dconf reset -f /org/gnome/gnome-panel/
來重設整個gnome-panel,不過此方法似乎只適用於Ubuntu 13.04之後
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
Ubuntu gnome-panel設定方式與注意事項
Ubuntu從11.10後續的新版的UI都改用Unity。如果不喜歡Unity,可以自行安裝gnome-panel與gnome-session來調整。但是後來新版的gnome-panel的設定方式與原本有些差異:
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
Redmine 效能改進
在公司的虛擬機上安裝的Bitnami Redmine stack一直在新增與更新issue時會有等待很長時間的問題。在搜尋了一下,研究了一下。有以下兩種解法,此兩種可同時搭配:
以上作法在修改後都必須重新啟動Redmine
- Phusion Passenger module的問題
- 這問題是出在Passenger module預設是300秒idle之後就會自動關閉。解決方法就是在apache/conf/bitnami/passenger.conf加上 PassengerPoolIdleTime 0,讓他永遠不會被關閉。當然也可加上額外設定。可參考:PassengerPoolIdleTime , 或是Ubuntu + Redmine + Apache2 + Passenger + Enterprise Ruby + MySQL
- email send的問題
- 此問題是因為Redmine預設使用同步的email發送機制,所以當連線mail server需要時間較久或連不上時,就會導致整個回應變慢。解決方法就是在configuration.yml裡將原本的:smtp改為async_smtp即可。可參考:Asynchronous Email Delivery
以上作法在修改後都必須重新啟動Redmine
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
改變Ubuntu中使用者家目錄下的預設資料夾名稱
忘記從哪一版的Ubuntu開始,只要選擇安裝繁體中文版的Ubuntu,則使用者的家目錄(/home/[user id])裡的預設資料夾,如「影片」「圖片」等,都會以中文名稱建立...從GUI介面來操作可能還不是大問題,但是如果是從console操作,就變得很麻煩了....
之前版本的Ubuntu還可以透過更改語系(繁體中文<->英文)的方式,觸發一個GUI程式,詢問是否改變這些預設資料夾的名稱。只要先切換到英文語系,就會詢問是否改成英文名稱,此時選擇「是」;然後再切換回繁體中文語系,一樣會再次詢問,此時只要選擇「保留舊名稱」,就可以在繁體中文環境裡有英文的預設資料夾名稱了->
但是這招在Ubuntu卻不管用了...還好透過Google search,找到解決方法,而且感覺也蠻簡單的。步驟如下:
之前版本的Ubuntu還可以透過更改語系(繁體中文<->英文)的方式,觸發一個GUI程式,詢問是否改變這些預設資料夾的名稱。只要先切換到英文語系,就會詢問是否改成英文名稱,此時選擇「是」;然後再切換回繁體中文語系,一樣會再次詢問,此時只要選擇「保留舊名稱」,就可以在繁體中文環境裡有英文的預設資料夾名稱了->
但是這招在Ubuntu卻不管用了...還好透過Google search,找到解決方法,而且感覺也蠻簡單的。步驟如下:
- 打開console視窗,先使用以下指令確認目前語系:echo $LANG
- 然後輸入export LANG=en_US,將語系變更為「英文」
- 接著輸入xdg-user-dirs-gtk-update,此時就會出現前述所提到的GUI的資料夾更名程式,然後選擇「更名」,就可以將預設資料夾改為英文
- 完成更名後,在console視窗中輸入export LANG=[步驟1記下的語系設定],然後再做一次步驟3,此時要選擇「保留舊名稱」,這樣就大功告成了!
上述作法是參考:Ubuntu一開始最討人厭的資料夾名稱
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
在Ubuntu Server Edition上安裝GUI介面
想把server改成用Ubuntu Server,但是又不想只用command line的方式來管理與設定系統。所以就想到在Ubuntu Server上面裝上gnome...但是又不想安裝完整的gnome
在參考How to install GUI in Ubuntu Server之後,自己就試著用
sudo apt-get install x-window-system-core gnome-core
結果真的可以安裝很簡易版本的gnome...幾乎沒有任何GUI app...連synaptic都沒有,所以只好再用apt-get來安裝
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
令人沮喪的事實?!Firefox的CPU 使用率問題
因為今天在公司用MacBook Pro,原本之前電池都可以撐很久的,但是今天卻只撐了3小時左右。讓我覺得有點納悶...所以剛剛查了一下...發現...Firefox會一直有CPU usage,即使只有一兩個很簡單且沒有flash的page而已...
當然,到Google上去搜尋,也是得到類似的結論...元兇的話,plugins是一大因素,但是我也用safe-mode的方式去啟動Firefox,但是還是會有持續的CPU usage,只是比有啟用plugins來的少一點。
感覺很「冏」啊...Firefox的一大優點就是有豐富的plugins來幫助瀏覽,但是...現在卻也變成CPU使用率的大怪獸...也許會有人覺得:反正只是多耗一點點的CPU usage,現在CPU都那麼powerful,沒差啦...
但是如果是在筆電尚且使用電池的環境,這可就有很大差別了...因為持續不斷的CPU usage會讓系統處於busy的狀態...CPU就無法進入比較省電的模式了,自然電池就會很快用完....
但是如果是在筆電尚且使用電池的環境,這可就有很大差別了...因為持續不斷的CPU usage會讓系統處於busy的狀態...CPU就無法進入比較省電的模式了,自然電池就會很快用完....
嗯...真是兩難啊....看來如果用電池模式的話,可能不適合使用Firefox吧...使用Safari跟Google Chrome倒是都沒這種問題。
P.S: 除了發現Firefox有這問題,M$的Messenger for Mac也會在沒動作的情況有CPU usage,但是沒有像Firefox那麼嚴重
Update: 後來發現原本以為應該不會有動作的Google搜尋結果頁面,其實似乎也是有javascript在背後慢慢跑?!為何這麼說呢...因為在Safari、Chrome跟Firefox都發現同樣的情況...但是,結論還是沒有變,Firefox在CPU使用上還是偏高。在改用Safari跟Chrome之後,MacBook Pro的溫度明顯降低。
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
Ubuntu 9.04 問題與處理(1)
2009/4/23, Ubuntu 9.04如期出現...原本想觀望幾天...但是還是忍不住好奇心的裝了...
開裝好的時候,真的對它的改進跟速度很驚豔...但是過了幾天,發現還是有些小問題...在此列出部份目前已經遇到的:
P.S:9.04 + 2.6.29 kernel速度似乎更上一層樓~而且即使沒有restricted-modules,對於intel的無線網卡還是可以正確的驅動(之前在8.04的時候好像還不行)
開裝好的時候,真的對它的改進跟速度很驚豔...但是過了幾天,發現還是有些小問題...在此列出部份目前已經遇到的:
- 不正常重開機
這是目前我碰到過最嚴重的問題,主要發生的原因在於安裝上我自己編譯的kernel之後,一旦reboot,就會發生不能載入nvidia kernel module的問題,必須關機之後在開才行。後來在Ubuntu 正體中文站上看到這篇Ubuntu 9.04 重開機問題,然後經過google查證之後發現果然是因為kexec-tools的問題。
解決方法:將/etc/default/kexec中的LOAD_KEXEC=true改成false即可 - 用GDebi安裝DEB檔時出現錯誤
一開始其實並沒有這問題,怎麼發生的其實真的也不清楚,目前只知道用GDebi來安裝DEB檔都會出現錯誤訊息而失敗...目前只能透過dpkg來安裝 - Cairo-dock顯示不正常
目前Cairo-dock並沒有真正for 9.04的版本,所以必須使用8.10的repository來安裝,但是安裝完啟動之後,原本的3Dplane的顯示會消失,相關選項也會不見...即使重新執行也一樣
解決方法:重新載入cairo-dock的theme,然後存檔重啟即可
P.S:9.04 + 2.6.29 kernel速度似乎更上一層樓~而且即使沒有restricted-modules,對於intel的無線網卡還是可以正確的驅動(之前在8.04的時候好像還不行)
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
改進nvidia driver的2D速度
從網路上看來的...
P.S: 後來從Google上找出來的另一項可能改善Xserver的CPU usage的設定:設定一個環境變數__GL_YIELD="NOTHING"
- 修改xorg.conf,加入
Option "PixmapCacheSize" "300000"
Option "OnDemandVBlankInterrupts" "True" - 在Console視窗執行(也可以在「作業階段」中加入項目,讓他在登入時執行):
nvidia-settings -a InitialPixmapPlacement=2 -a GlyphCache=1
P.S: 後來從Google上找出來的另一項可能改善Xserver的CPU usage的設定:設定一個環境變數__GL_YIELD="NOTHING"
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
Too many open file?!
之前一直都沒有注意Linux有開啟檔案數的問題,一直到不久前,在使用eclipse時常常會出現『Too many open files'的錯誤,導致eclipse無法正常運作。原本以為是Linux上的JDK的問題,在google之後才知道原來是Linux本身的設定問題。
想知道自己某個程式的開啟檔案數,可以用以下的指令察看:
想知道自己某個程式的開啟檔案數,可以用以下的指令察看:
lsof -p [pid of your process] | wc -l如果想調大檔案開啟數,可以調整fs.file-max這個核心參數。如果memory夠大,可以將此值加大到65536,或是更大:調整的方式:
在/etc/rc.local中加入echo 65536 > /proc/sys/fs/file-max或是
在sysctl.conf中加入fs.file-max=65536不過單修改核心參數只能加大系統核心的上限,Linux本身還有針對每個user的每個程式本身的限制,因此還需要編輯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,並加入
* soft nofile 4096修改完畢之後,重新開機即可!
* hard nofile 4096
自己編譯gcin的deb
因為家中的Ubuntu是裝64bit的,所以在使用gcin上,不容易找到編譯好的deb來安裝。所幸,廣大的internet上還是有不少資訊可以參考,以下就是參考整理後的步驟:
經過以上步驟就可以產生需要的deb檔,就可以透過dpkg來安裝
經過以上步驟就可以產生需要的deb檔,就可以透過dpkg來安裝
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
Performance tuning for Ubuntu 8.10 by modifying kernel parameters
雖然Ubuntu一直在進步,但是在desktop環境上還是有點效能不滿意的感覺。在Google過後,看了一些文章跟討論,加上自己的實驗,得到以下的一些調整步驟跟心得:
以上的修改只是針對透過修改核心參數來達到提升效能的方式,事實上,還有很多其他部份可以調整。個人使用的感覺是還不錯,有蠻顯著的效果
- 編輯/etc/sysctl.conf:
sudo nano /etc/sysctl.conf
- 加入以下核心參數設定:
#
# for kernel
#
kernel.sem = 250 32000 100 128
kernel.shmall = 2097152
kernel.shmmax = 2147483648
kernel.shmmni = 4096
fs.file-max = 65535
vm.swappiness = 1
vm.vfs_cache_pressure = 50
vm.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=1500
#
# For net connections
#
net.core.rmem_max = 16777216
net.core.wmem_max = 16777216
net.ipv4.tcp_rmem = 4096 87380 16777216
net.ipv4.tcp_wmem = 4096 65536 16777216
net.ipv4.tcp_no_metrics_save = 1
net.ipv4.tcp_moderate_rcvbuf = 1
# recommended to increase this for 1000 BT or higher
net.core.netdev_max_backlog = 2500
net.ipv4.tcp_rfc1337 = 1
net.ipv4.ip_no_pmtu_disc = 0
net.ipv4.tcp_sack = 1
net.ipv4.tcp_fack = 1
net.ipv4.tcp_window_scaling = 1
net.ipv4.tcp_timestamps = 1
net.ipv4.tcp_ecn = 0
net.ipv4.route.flush = 1 - 重新讀取設定即ok:
sudo sysctl -p
- 加上block device讀取參數的修改,來改善讀取的效能:
修改/etc/rc.localsudo nano /etc/rc.local
在最後的exit 0之前加上echo 1024 >
其中,sda是指欲調整的磁碟代號,如果有多個磁碟想調整,則重複以上設定,但是將磁碟代號修改完欲調整的。/sys/block/sda/queue/read_ahead_kb
echo 1024 > /sys/block/sda/queue/nr_requests
以上的修改只是針對透過修改核心參數來達到提升效能的方式,事實上,還有很多其他部份可以調整。個人使用的感覺是還不錯,有蠻顯著的效果
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
字型設定 for Ubuntu 8.04
Ubuntu 8.04 LTS終於在4/24正式release了。但是之前在RC版裡碰到的字型問題還是一樣,所以我就展開的許多次的實驗,看到眼睛都快脫窗了...
在8.04的/etc/fonts/conf.d中的字型設定跟之前的有許多的不同,除了很多人有提到的原本的/etc/fonts/language-selector.conf已經不存在,而被拆散成多份設定放到/etc/fonts/conf.d中(2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, 69-language-selector-zh-tw.conf, 9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)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多了幾個10開頭的設定檔(10-antialias.conf, 10-hinting.conf, 10-hinting-medium.conf, 10-no-sub-pixel.conf),當然可能其他設定檔也有改變,但是我就沒有一一對照了。因此,如果只用之前的字型設定方式,你會看到令人吐血的結果...(至少我的情況是那樣)。在多次測試之後,終於找出一個可以調回與之前7.10差不多的效果,作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把conf.d中的字型設定還原到跟7.10差不多。所以作法大概如下:
來做字型別名的設定的話,那在8.04中,那個寫法可能會得不到所要的結果,所以必須用其他寫法,寫法可以參考69-language-selector-zh-tw.conf中的寫法
在8.04的/etc/fonts/conf.d中的字型設定跟之前的有許多的不同,除了很多人有提到的原本的/etc/fonts/language-selector.conf已經不存在,而被拆散成多份設定放到/etc/fonts/conf.d中(2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, 69-language-selector-zh-tw.conf, 9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)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多了幾個10開頭的設定檔(10-antialias.conf, 10-hinting.conf, 10-hinting-medium.conf, 10-no-sub-pixel.conf),當然可能其他設定檔也有改變,但是我就沒有一一對照了。因此,如果只用之前的字型設定方式,你會看到令人吐血的結果...(至少我的情況是那樣)。在多次測試之後,終於找出一個可以調回與之前7.10差不多的效果,作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把conf.d中的字型設定還原到跟7.10差不多。所以作法大概如下:
- 刪除那些10開頭的設定檔,可以放心刪除,因為他們只是連結,真正的檔案內容放在/etc/fonts/conf.avail。
sudo rm /etc/fonts/conf.d/10-*
- 刪除上述提到那三個language-selector.conf:
sudo rm 2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
sudo rm 69-language-selector-zh-tw.conf
sudo rm 99-language-selector-zh.conf - 把自己的字型設定檔連結到/etc/fonts/conf.d, 假設字型設定檔為/home/xxxx/.fonts/myfonts.conf:
sudo ln -s /home/xxxx/.fonts/myfonts.conf 99-myfonts.conf
,注意:開頭要為99,這跟以前的講法不一樣,以前是要越小越好,但是測試結果用小數字反而無效 - 重啟X-window就可以看到成果
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
Ubuntu 8.04 LTS RC使用小心得
上週末終於發表了8.04 RC版了,看了一些人的使用心得,讓我也忍不住的想嘗試一番。所以鼓起了勇氣,升級上去了。基本上,升級的過程沒有什麼問題,算是很平順,除了某些軟體會詢問是否保留原有的設定。而升級之後,老實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感覺,執行速度上感覺也跟7.10差不多(看來新的kernel 2.6.24並沒有太多效能上的改進)。不過在Gnome的軟體上到是有比較多的不同,不過感覺主要還是在介面與操作感的差異。不過仍有幾項問題讓我感到有些困擾:
- 字型設定與7.10的差異頗大:原本使用於7.10的設定,套用到8.04時,呈現的卻得不到原本的效果,試了很久,但是到目前還是找不到比較合適的設定
- 怪異的dbus-daemon問題:原本沒有發現,是在測試字型設定時發現的,就是每當我重啟xwindow時,原本的dbus-daemon process並不會消失,而是會在重新產生一個,所以重啟越多次,就會積存越多,而一些與dbus-daemon相關的process也會被留置在memory中。目前只能手動去刪除(還不能刪錯)。目前是透過gnome-system-monitor發現這問題的,所以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問題,還是只是gnome-system-monitor的顯示問題,還需進一步確認
- gnome-system-monitor的調整優先權功能似乎無法正常作用
- pulseaudio原本無法啟動;後來發現是自己的Home目錄下的.pulse跟.pulse-cookies的owner變成root,所以導致無法啟用,目前可以順利啟動了
- AWN跟Compiz-fusion運作有問題,但是後來刪除原本版本,再重新安裝最新版本就OK了
- 原本應用Gnome 2.20的icon theme,在Gnome 2.22上使用會有些些小問題,某些圖示的對應會跟之前不一樣。(看來2.20跟2.22在這方面也是有些修改吧)
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Solution for Ubuntu laptop-mode harddisk bug
根據High frequency of load/unload cycles on some hard disks may shorten lifetime此bug的說明,當notebook使用電池模式的時候,可能會造成硬碟壽命的耗損。這的確非常的嚇人...所幸目前已經有一些解決方案,以下是處理的步驟:
- 確認是否有安裝laptop-mode-tools,如果沒有,請用synaptic或是apt-get安裝
- 修改/etc/default/acpi-support的以下內容:
ENABLE_LAPTOP_MODE=true
- 修改/etc/laptop-mode/laptop-mode.conf :
CONTROL_HD_POWERMGMT=1
,以下的修改只是減少laptop-mode下的耗電:
LM_AC_HD_POWERMGMT=254
NOLM_AC_HD_POWERMGMT=254CONTROL_NOATIME=1
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
手動安裝JDK與Eclipse
雖然說Sun後來有推出for Ubuntu的Java相關套件(JDK, JRE, Glassfish, NetBeans),但是官方套件庫裡的套件更新似乎很慢。所以想要用最新的Java環境,還是自己手動安裝比較快。以下是我自己參考網路上各偏的作法而整理出來的手動安裝步驟,我個人預設的Java環境的安裝路徑都是在/opt下,此範例使用的是jdk-6u10-ea-bin-b12-linux-i586-19_feb_2008:
優點:可以安裝最新版本的jdk與eclipse
缺點:無法透過系統的套件管理程式來更新或是移除、重新安裝等的管理
- 安裝JDK
- 先去Sun網站抓取jdk檔案,Ubuntu的話抓取bin檔,不要抓取RPM檔。抓完之後,將賦予檔案「執行」的權限。然後在Console視窗下執行,就可以解出jdk的資料夾(jdk1.6.0_10)。
- 在Console視窗下用chown將jdk資料夾的擁有者與群組更改為root:
sudo chown -R root:root jdk1.6.0_10
,然後將jdk資料夾搬移到/opt下:sudo mv jdk1.6.0_10 /opt
- 在/opt下建立一個符號連結,讓它指向jdk資料夾,如此一來以後更新jdk時,只要讓符號連結指向新的jdk資料夾即可:
sudo ln -s /opt/jdk1.6.0_10 /opt/jdk6
- 修改/etc/environment檔案,設定JAVA_HOME環境變數:
JAVA_HOME=/opt/jdk6
,注意:此處的jdk路徑必定要指向剛剛建立的符號連結;然後修改/etc/profile,在檔案最後加上:export PATH=$JAVA_HOME/bin:$PATH
,這樣系統在尋找Java執行環境時,就可以我們手動安裝的為優先了 - 為了讓Swing/AWT的Java app可以正常顯示中文,我們必須到jdk資料夾(/opt/jdk6)中的jre/lib/fonts中作一些必要動作:
sudo mkdir fallback
,此處的第三步驟的字型可以選用自己想要的
cd fallback
sudo ln -s /usr/share/fonts/truetype/arphic/uming.ttf
sudo mkfontdir
sudo mkfontscale - 在Console視窗中輸入:
sudo ln -s /opt/jdk6/jre/plugin/i386/ns7/libjavaplugin_oji.so /usr/lib/firefox/plugins
;如果使用的是Swiftweasel而非firefox,則最後的目標資料夾改為/usr/lib/mozilla/plugins - (Optional)在Console視窗中輸入:
sudo gedit /usr/share/applications/java_control_panel.desktop
,並且編輯檔案內容為:[Desktop Entry]
然後將/opt/jdk6/jre/plugin/desktop/sun_java.png複製到/usr/share/icons下,然後就可以發現在「系統」->「偏好設定」中會出現「Java Control Panel」的選項
Encoding=UTF-8
Name=Java Control Panel
Comment=Java Control Panel
Exec=jcontrol
Icon=sun_java.png
Terminal=false
Type=Application
Categories=Application;Settings;Java;X-Red-Hat-Base;X-Ximian-Settings; - 完成以上設定之後,重新開機就可以正確的使用我們手動安裝的jdk了
- 安裝Eclipse
- 去Eclipse的官網抓目前最新版的eclipse壓縮檔
- 將eclipse壓縮檔解開,設定擁有者與群組為root,並且賦予適當的存取權限:
sudo chown -R root:root eclipse
,在此處我們給予eclipse資料夾(包含子資料夾)全部權限,如此才能在線上更新時進行寫入動作
sudo chmod -R 777 eclipse
sudo chmod +x `sudo find eclipse -type d` - 將設定好的eclipse資料夾搬移到/opt之下:
sudo mv eclipse /opt
- 在/usr/bin下建立一個名為eclipse的啟動shell script,並賦予正確的權限:
sudo gedit /usr/bin/eclipse
,而該shell script的內容為:
sudo chmod 755 /usr/bin/eclipse#!/bin/sh
#export MOZILLA_FIVE_HOME="/usr/lib/mozilla/"
export ECLIPSE_HOME="/opt/eclipse"
$ECLIPSE_HOME/eclipse $* - 建立一個GNOME的選單項目:
sudo gedit /usr/share/applications/eclipse.desktop
,而eclipse.desktop的內容為:[Desktop Entry]
Encoding=UTF-8
Name=Eclipse
Comment=Eclipse IDE
Exec=eclipse
Icon=/opt/eclipse/icon.xpm
Terminal=false
Type=Application
Categories=GNOME;Application;Development;
StartupNotify=true - 完成以上設定之後,就可以在「應用程式」->「軟體開發」中找到「Eclipse」的選項了
優點:可以安裝最新版本的jdk與eclipse
缺點:無法透過系統的套件管理程式來更新或是移除、重新安裝等的管理
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
在Ubuntu 7.10中使用內建的Texas的5合一讀卡機
我的NB為Acer Aspire 5562 WXMi,有內建一個Texas的5合一讀卡機。之前都一直以為7.10預設已經有安裝並驅動了,所以有一天很開心的插入SD卡時,發現毫無反應,當場一陣錯愕...
後來在一番Google之後,大概知道原因了:可能是7.10的kernel預設並沒有載入相關的driver module,所以只要去load driver module就可以,以下是設定步驟:
後來在一番Google之後,大概知道原因了:可能是7.10的kernel預設並沒有載入相關的driver module,所以只要去load driver module就可以,以下是設定步驟:
- 開啟console視窗並輸入
lspci |grep Texas
,若是有結果有出現Mass storage controller: Texas Instruments 5-in-1 Multimedia Card Reader (SD/MMC/MS/MS PRO/xD)就表示內建的讀卡機是Texas的,而且已經被識別出 - 編輯/etc/modules然後加入以下module字串,讓kernel在開機時可以順利的去載入driver module:
sdhci
mmc_core
mmc_block
tifm_sd
tifm_7xx1
tifm_core - 修改完畢之後進行Reboot,然後應該就可以正常work了
Ubuntu 7.10 + ATI Catalyst 8.2 driver + Compiz-Fusion
AMD在去年10月份開始發佈支援AIGLX的fglrx driver,但是一直都不理想,所以一直還是使用舊的fglrx+Xgl來跑compiz-fusion。但是後來在一些forum中看到對8.2版的評價似乎稍微好一點,所以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安裝,果然是比之前好多了。以下是我自己參考各論壇與網站的安裝與設定方式:
PS1: compiz-fusion最好不要用非官方套件庫的版本,雖然一些私人套件庫裡的版本很新,但是個人測試的結果似乎不是很穩定
PS2: 有關第三步驟,詳情可以參考 Setup an ATI card with the new FGLRX drivers for Compiz-Fusion
- 參考此篇Ubuntu Gutsy Installation Guide的安裝方法2; 此篇中也有其他有關設定或是問題排解的部份可以參考,例如休眠與待機
- 安裝好driver之後,參考3D desktop effects來修改compiz,讓compiz可以正常執行(若是安裝的compiz-fusion版本為0.6.99以上,則可以忽略此步驟)
- 編輯/etc/X11/xorg.conf,找到Section "Device"並加入以下內容:
Option "XaaNoOffscreenPixmaps" "on"
然後找到Section "Extensions",並加入以下內容:
Option "TexturedVideo" "on"
Option "TexturedVideoSync" "True"
Option "Textured2D" "on"
Option "TexturedXrender" "on"
Option "BackingStore" "on"Option "RENDER" "Enable"
Option "DAMAGE" "Enable"
Option "XVideo" "Enable" - 若是原先有安裝XGL的話,可以移除或是在~/.config/xserver-xgl建立一個空白檔案,檔名為disable,就可以關閉XGL的啟動
PS1: compiz-fusion最好不要用非官方套件庫的版本,雖然一些私人套件庫裡的版本很新,但是個人測試的結果似乎不是很穩定
PS2: 有關第三步驟,詳情可以參考 Setup an ATI card with the new FGLRX drivers for Compiz-Fusion
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
使用mplayer來產生影像檔的縮圖
在Gnome的桌面環境中,Nautilus也有類似Windows檔案總管的縮圖功能,而且也是都支援圖檔跟影像檔。但是由於Nautilus是透過Totem來產生縮圖,而Totem目前有兩個版本:一個是透過GStreamer,一個則是透過xine來播放。xine版本支援度跟效率似乎好一點,但是最近新的update之後,似乎會無法對rmvb檔產生縮圖。而GStreamer版本則是對某些rmvb檔無法產生縮圖。因此我就上Google找了一下,發現有可以透過mplayer來產生縮圖的方式。mplayer在Linux中算是相當不錯的播放軟體,所以試了一下,感覺還不錯。步驟主要是參考在ubuntu下如何實現全視頻文件預覽(使用mplayer 預覽):
心得:透過mplayer來產生影像檔縮圖的效率還算不錯,不過似乎對某些mpg檔或是rm檔會無法產生,不過此類情況很少,不像Totem-GStreamer那麼嚴重
- 由於需要透過mplayer跟imagemagick來產生縮圖,所以開啟Synaptic來安裝mplayer與imagemagick兩套件;若已經安裝,則可以跳過此一步驟
- 去Ravinder Rathi's Web Page 下載Mplayer-video-thumb
- 將下載回來的Mplayer-video-thumb解壓縮,然後進入解壓縮的資料夾中,開啟console視窗執行:
chmod 755 setup.sh
,這樣就完成安裝
sudo ./setup.sh
./gconf.sh - 然後執行以下指令來刪除舊的縮圖:
然後重新開始有影像檔的資料夾,就可以看到新的縮圖了rm -rf $HOME/.thumbnails/large/
rm -rf $HOME/.thumbnails/normal/
rm -rf $HOME/.thumbnail/fail/gnome-thumbnail-factory/
心得:透過mplayer來產生影像檔縮圖的效率還算不錯,不過似乎對某些mpg檔或是rm檔會無法產生,不過此類情況很少,不像Totem-GStreamer那麼嚴重
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
幫Opera安裝flash plugin
雖然說在Ubuntu Linux上用Firefox已經相當好用了,但是有些時候可能還是有些問題,此時或許可以用Opera來替代,但是預設安裝的Opera並沒有安裝flash plugin,所以必須手動安裝。之前網路上有一些安裝方法,不過有些似乎在Ubuntu 7.10就無效了。以下是我看到並且測試ok的新方法:
- 先去adobe官網下載最新的flash plugin for Linux,請抓.tar.gz的版本
- 解壓縮並執行flashplayer-installer.sh。此時,應該會將新的flash plugin安裝到~/.mozilla/plugins
- 到/usr/lib/opera/plugins下執行:
sudo cp ~/.mozilla/plugins/libflashplayer.so .
將flash plugin複製到Opera的plugins中 - 重新啟動Opera,應該就可以看到flash的播放了
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
更換Ubuntu的Boot Usplash
Ubuntu boot usplash就是指開機時所看到的那個進度條的畫面。預設就是用Ubuntu的那個橘色進度條。以下是從網路上參考來的修改方法:
- 通常進度條的畫面都是以.so的檔案存在。所以把要更換的.so複製到/usr/lib/usplash中
- 用以下指令來替換symbolic link:
sudo ln -sf /usr/lib/usplash/[要替換的usplash].so /etc/alternatives/usplash-artwork.so
- 用Startup manager修改開機畫面的解析度與color depth。注意:解析度與color depth務必符合所選用的usplash,否則將無法顯示
- 用以下指令更新GRUB:
sudo dpkg-reconfigure linux-image-$(uname -r)
- 替換完畢之後,可以用
sudo usplash
查看是否替換成功。如果觀看完畢,可以按下Alt + F7切換回Xwindow。
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
安裝類似Mac OS的Dock
Mac OS的Dock軟體一直都可以說是Mac OS的特色之一,在Windows平台上也有不少仿製品,雖然也都還不錯,但是畢竟還是做的不夠好。而在Linux上,之前試用過Kiba-Dock跟AWN,不過都覺得不是很好用,穩定性跟功能性都不理想,所以就放棄使用。不過最近看到還不少人推薦使用AWN的,所以又安裝一次,果然是變得很不一樣了。AWN全名為Avant Window Navigator,在Ubuntu上要安裝還蠻簡單的,以下是參考網路上其他人的安裝方法加上自己的心得的安裝步驟:
軟體優點:
- 到Synaptic中的「套件庫」裡加上以下兩個套件庫網址:
deb http://download.tuxfamily.org/syzygy42/ gutsy avant-window-navigator
deb-src http://download.tuxfamily.org/syzygy42/ gutsy avant-window-navigator - 然後下載套件庫所需的金鑰
http://download.tuxfamily.org/syzygy42/reacocard.asc
並且在Synaptic中匯入,完成以上兩個設定之後,進行套件庫的「重新載入」 - 然後安裝avant-window-navigator-bzr與awn-core-applets-bzr兩個套件,這兩個套件會有另外兩個相依的套件也需要安裝,所以總共是安裝4個套件
「應用程式」->「附屬應用程式」->「Avant Window Navigator」來啟動;設定的話則是到
「系統」->「偏好設定」->「Awn manager」。
軟體優點:
- 介面很特別、很漂亮
- 操作上也還算蠻方便的,雖然不是完全相似Mac OS的Dock,但是也還算蠻接近了(個人還蠻喜歡那種Shortcut也可以當成是開啟的task的這種呈現方式)
- 穩定度還是欠佳(不過已經比以前好了)
- memory使用量偏多:因為它的applet跟幾乎都是獨立的process,所以雖然本身使用量可能不多,但是加上applet的使用量,那就很驚人了
- applet的數量與實用性偏低。core-applets雖然看起來有不少,但是實際比較有用的卻不多
訂閱:
文章 (Atom)